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百态

读者来信︱中国信达新疆分公司债权拍卖争议——国有债权处置流程涉争议 法律风险与监管需关注

2025-09-12 20:31:32 来源:香港新闻中心 作者:佚名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肩负着“化解金融风险、守护国有资产”的重要使命,其新疆分公司在处置近2000万元债权资产时,却因一系列突破规则的操作陷入舆论漩涡。从18小时“闪电公告”压缩竞买人知情权,到母子关联方围标垄断交易机会,再到流拍当日跳过法定程序直接签约,全流程违规不仅让程序正义荡然无存,更让千万级国有资产的流向成为公众关切的焦点,暴露出企业合规管理漏洞与国有资产处置监管的薄弱环节。

  “闪电式”处置:48小时走完流程,程序合规沦为形式

  国有资产处置本应遵循严谨的流程设计,以保障交易公平与资产安全,但中国信达新疆分公司此次操作却处处透着“仓促”与“异常”。首次拍卖中,“两人报名却仅一人出价,出价人为刘连瑞100%持股的乌鲁木齐琅骏商贸有限公司”的矛盾未引发合规审查,反而为后续操作埋下隐患;补登公告时隐藏关键资料,变相剥夺潜在竞买人的知情权。二次拍卖环节更显混乱:8月21日16:13发布公告原定8月23日开拍,37分钟后便要求竞买人5小时内提交资质,且正值下班时段,多数人根本无法完成准备,被拒之门外;8月22日系统擅自提前1天开拍,引发投诉后又通过后台“倒签”公告时间掩盖违规;8月24日二次拍卖因仅通过刘连瑞母子两人资格审核,流拍后一拍生效,当日便与唯一出价方签约,8月25日即送达债权转让通知,全程不足48小时。这种“高效率”的背后,是对国有资产交易程序的公然漠视,将法定流程异化为服务特定目标的工具。

  关联围标+资格放水:公平竞争机制彻底失灵

  国有资产拍卖的核心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而此次拍卖却沦为“关联方专属通道”。工商档案显示,二次拍卖中通过资格审查的两名竞买人,分别是刘连瑞100%持股的乌鲁木齐琅骏商贸有限公司,以及刘连瑞之子范家顺,二人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明令禁止的“恶意串通”情形。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国信达新疆分公司不仅未排查关联关系,反而通过资格审核“筛选”排除其他竞争者,让拍卖变成“母子二人转”,实质是通过围标确保债权以底价落入特定主体手中。

  与此同时,竞买人刘连瑞的背景更凸显资格审查的失职。:中国国裁判文书网显示刘连瑞涉及案件民间借贷纠纷诉讼、调解、执行、撤诉(含保全)等案件93起,(2019)新0104民初6905号判决书显示:自2015年起因民间借贷纠纷在本院诉讼、执行(含保全)等案件,刘连瑞为50件。驳回了刘连瑞的诉讼请求;因偷逃259万余元借款利息税款被处以500万元罚款,2025年仍有多起税收违法检举在调查中,还有多人视频实名举报刘连瑞。如此存在多重合规风险的主体,却能通过资质审核参与国有债权竞买,暴露出中国信达新疆分公司在竞买人审查环节的严重漏洞,让国有资产面临流失风险。

  多重法律硬伤:全流程触碰红线,转让效力存疑

  此次债权处置并非单一环节违规,而是从公告到签约全流程突破法律边界。一是公告期仅18小时,远低于《拍卖法》“拍卖日七日前公告”的硬性要求,剥夺潜在竞买人准备时间;二是5小时“突袭式”资质审核设限,违反国有资产交易“三公”原则,涉嫌排挤竞争者;三是擅自修改拍卖时间“倒签”公告,违背拍卖程序公开性要求;四是流拍后未按《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操作规则》重新公告,当日即签约,绕过市场竞价环节;五是拍卖公告中“债务人实控人涉诈骗罪”的表述与法院判决书认定的不一致,涉嫌侵犯名誉权。

  任一环节违法均可能依据《民法典》认定债权转让无效,若查实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相关责任人还将面临追责。而中国信达新疆分公司面对投诉时,以“只要竞拍截止时间不修改就不算违规”曲解法律,进一步激化争议,凸显其合规意识的缺失。

  监管待发力:公共利益需更有力的守护

  作为国有金融机构,中国信达新疆分公司的操作不仅背离“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职责,更削弱公众对国有资产处置规范性的信任。当18小时公告、母子围标、当日签约等操作叠加,程序正义被破坏,千万级国有资产流向已非单纯商业交易,而是关乎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

  期待监管部门尽快介入调查,厘清事件真相,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同时推动国有资产处置全流程监管机制完善。唯有以严格的合规管理与有力的监管监督,才能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防线,回应公众对公平与正义的期待。

  解释说明:本文系根据读者来信原文整理发布,仅作为信息传递之用,客观呈现读者所反映的情况。发布媒体不对来信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准确性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参与来信所述事件的调查、核实与评判。对于来信中涉及的相关主体、事件细节及观点,均不代表发布媒体的立场。任何单位或个人据此内容采取行动前,应自行核实信息并承担相应责任,发布媒体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任何法律风险、损失或争议承担责任。

编辑:周浩宇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