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中国

中国美术家协会画家走进张北德胜研学基地开展写生创作活动  

2025-09-15 21:58:29 来源: 作者:贺文生 赵  倞

  中国晨报河北讯(文/图 贺文生 赵 倞)9月14日,河北张北县德胜村研学基地迎来一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日,金申、徐水平、潘晓云、冀燕、刘春明、曾迎春、余建华、周同祥、何三宝、钱玲萍等十位中国美术家协会画家齐聚于此。

  他们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走进德胜村的田间地头、特色民宿与村史馆,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德胜村的美丽画卷。德胜村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它已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范。

  近年来,德胜村通过 “文旅+教育”模式,成功打造了研学品牌,形成了 “红色资源、绿色生态、金色产业” 三大核心 IP。村里不仅有按粒卖的 “金豆豆” 微型薯,还有作为富民增收支柱产业的 “银窝窝” 特色民宿,以及利用太阳能资源发展的光伏产业 “铁杆杆”。 此次写生活动紧扣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主题,画家们深入德胜村的各个角落。

  在光伏产业园区,他们捕捉到了那一片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的美景;在微型马铃薯种植基地,他们看到了村民们精心培育的 “金豆豆”,感受到了科技与农业结合的力量;在民俗文化广场,他们领略到了德胜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画家们表示,德胜村的变化让他们深受触动,他们将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把这些生动的场景转化为艺术创作素材,用画笔记录德胜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蝶变。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将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艺术动能,还将成为德胜村研学事业的宝贵资源。它们能够直观地向研学参与者展示德胜村的发展历程和乡村振兴的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德胜村。

编辑:关晓云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