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海两岸

《中国晨报》应邀抗战胜利80周年史料展 南京团队携珍档赴澳门启幕 再现台湾光复之路

2025-08-22 13:13:25 来源:香港新闻中心 作者:程晓兰

  中国晨报香港8月22日讯(记者 程晓兰)2025年8月20日上午,由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台、横琴海峡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中心、全球中华文化产业发展协会联合主办,台湾光复纪念协会、南京市台属联谊会、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华夏艺术画院、永利关爱基金会共同协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图片、书画、史料展及学术论坛研讨会”开幕仪式于澳门永利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刘赐贵,中国台湾地区新党创党人、荣誉主席郁慕明,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澳门中联办台务部部长李永刚,外交部驻澳门特別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综合业务部主任郭晓峰,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南京市台办主任贺承瑶,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台湾光复纪念协会执行长蒋友松,中华永续城市发展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周锡玮,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宗真,永利关爱基金会主席陈志玲,台湾著名自媒体人 “馆长” 陈之汉、中国晨报社社长钮则坚等600余位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嘉宾共襄盛举,通过珍贵图片、史料与书画作品,共同缅怀抗战时期两岸同胞面对民族存亡,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中华民族最悲壮的历史诗篇。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先生、洪秀柱女士在开幕式上发来视频致辞。马英九在视频致辞中表示:“1895 年 ——1930 年间,台湾人民的抗日历史是惨烈的,唯有铭记先烈牺牲,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方能凝聚民族复兴伟力。”他鼓励大陆青年多来台湾走走,台湾青年多去大陆看看,还特别呼吁两岸青年要传承抗战精神,携手开创和平未来。

  洪秀柱在视频中表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铁一般的历史定论,更是中华民族用无数鲜血捍卫的真理。今天我们缅怀抗战,不是为了要延续仇恨,而是铭记:唯有团结自强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两岸青年不忘血泪,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

  开幕仪式上多名嘉宾先后发言,刘赐贵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强行侵占台湾五十年期间,台湾同胞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谱写气壮山河的民族史诗,正义必胜,人民必胜。

  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宗真表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势力背后是日本、美国在暗中支持,他们打着“台独”旗号,欺骗台湾青年。呼吁台湾有识之士,看穿“台独”本质,多来内地、澳门和香港走走看看,多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十四亿人民正一步一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多了解“一国两制”在港澳的真实伟大实践。了解这些以后,台湾同胞对国家的未来、两岸的未来,一定会信心百倍。

  开幕仪式上,与会嘉宾还观看了“两岸三千五百六十五万抗日英烈的在天之灵,照亮了台湾二千三百万同胞回家的路”宣传片,举行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回家的路》及电影《寻找祖国三千里》启动仪式。并参观了由南京市台属联谊会与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台湾光复纪念协会联合主办的“鉴往知来·复兴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八十周年史料展”。这是该展继南京静海寺首展(吸引4.8万观众)、连云港巡展后的第三站,也是港澳台巡展的第一站,首次通过跨境巡展形式,以250余帧历史照片、103件实物原件,全景展现台湾从《马关条约》割让至光复的沧桑历程。

  本次展览以“屈辱·抗争·复兴”为脉络,分设“风雨飘摇、甲午悲歌、屈辱签约、前赴后继、万众一心、胜利荣光、正义审判、追寻史证”八大主题。以图文+实物的展陈为观众呈现了从甲午战败,到屈辱割台;从乙未年丘逢甲“抗倭守土”的浴血奋战,到雾社起义宁死不屈的壮烈抗争;从两岸同胞前赴后继共同投身全民族抗战,到1945年终于迎来光复重归的抗战史诗,台湾同胞虽无坚甲利兵,然以草莽血肉抗铁蹄五十载,终使倭寇知中华民心不可夺。这段历史深刻昭示——台湾同胞的爱国精神与祖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始终血脉相连。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馆长苏真现场解读:“展览选址静海寺与澳门永利,标志从屈辱起点到复兴节点的历史闭环。”

  开幕仪式之后,汇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专家学者的学术论坛同步启动。交流会上,南京市台属联谊会会长沈文龙指出:中华民族的抗战始于台湾,也终于台湾。两岸必须共同守护这段五十年的抗战史,通过强化两岸共同的抗战记忆,构建两岸同胞的历史共同体意识,用历史的脐带将两岸紧紧相连,以对抗任何形式的政治分裂。当“抗战五十年”成为共同记忆,“祖国必须统一”便成为不可辩驳的历史回响。

  据悉,本次展览将延续至9月10日,后续还将赴香港、台湾进行巡展。

编辑:周浩宇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