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资讯

闽疆同心促交融 丝路研学结硕果——华侨大学学子新疆研学活动圆满收官

2025-08-16 16:11:44 来源:中国晨报 作者:--

  2025年8月5日至13日,一场跨越万里的文化交融之旅在新疆大地精彩上演。由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昌吉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华侨大学师生"泉昌情·心连京·丝路缘"主题研学活动,以文化为媒,以交流为桥,让来自华侨大学的师生们深入感受新疆的独特魅力,见证闽疆情谊的深厚积淀。在为期9天的研学活动中,30余名师生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交流、实地式探访,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了新疆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发展成就,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文化浸润:在历史长河中触摸丝路脉搏

  8月5日,研学团一行抵达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热情洋溢的新疆歌舞瞬间点燃了师生们的热情。"没想到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这么浓厚的文化氛围,新疆人民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学生兴奋地说。

  6日上午,开营仪式在昌吉市第九中学隆重举行。昌吉市委副书记、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指挥长蒋文强同志在致辞中表示:"这次研学活动是闽昌两地教育交流的重要载体,希望同学们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随后,师生们走进昌吉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粮仓,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资中转站。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了解了清代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感受古人"屯田戍边"的智慧。"这些粮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象征。"带队老师感慨道。

  当日下午,研学团来到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在这里,师生们与当地青少年一起跳起黑走马、弹起冬不拉、举行五人足球赛等,共同完成了一幅"民族团结"主题画卷。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的同学说:"虽然语言不通,但艺术让我们心灵相通。"

  7日晚,师生们在新疆大剧院观看了大型歌舞《千回西域》。绚丽的灯光、恢宏的音乐、精湛的表演,将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带队老师评价道。

  二、发展见证:在实地探访中感受援疆成果

  研学行程特别安排了福建援疆项目的参观环节。8日上午,师生们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这座由福建省对口援建的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团队。据介绍:"在福建的援助下,我们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让昌吉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产业援疆是福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7日下午,师生们走访了特变电工、溢达纺织等企业。在溢达纺织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企业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让新疆棉花变成了高品质的纺织品。"师生们还体验了棉花手工制作。

  在昌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现了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华侨大学同学说:"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奇台县腰站子村的小麦博物馆则让师生们领略了农耕文明的魅力。这个曾经贫困的村庄,如今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华丽转身。馆内工作人员自豪地说:"我们的小麦不仅销往全国,还出口到了中亚国家。"

  三、山河共赏:在壮美风光中体验多元文化

  从9日开始,研学团开启了自然与人文探索之旅。在江布拉克景区,连绵的麦田与巍峨的雪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师生们徒步在万亩旱田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的景色太震撼了,完全颠覆了我对新疆的想象。"同学们不停地按下快门。

  10日,研学团来到天山天池。碧蓝的湖水倒映着博格达峰,宛如仙境。在哈萨克民俗风情园,师生们体验了民族服饰拍照、黑走马舞蹈等活动。"哈萨克族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华侨大学的同学说。

  11日的行程更是精彩纷呈。在交河驿,师生们参观了古代水利工程坎儿井,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在葡萄沟,大家亲手采摘了甜美的葡萄,体验丰收的喜悦;中午的打馕体验和烤全羊盛宴,让师生们大饱口福;火焰山的沙窝烤鸡蛋则带来了别样的乐趣。

  当晚,研学团在库木塔格沙漠宿营。夕阳西下,师生们体验滑沙,"躺在沙漠里看星空,这种感觉太美妙了。"同学说。

  四、同心筑梦:在深情告别中续写未来篇章

  12日,结营仪式在昌吉人才港举行。华侨大学领队老师总结道:"这次研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新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华大学子分三组开展了研学汇报,昌吉市相关领导表示:"希望同学们把新疆的故事带回去,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新疆。"

  13日,研学团启程返回福建。临行前,师生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新疆,我们还会再来!"

  此次研学活动是福建文化润疆工程的生动实践,通过文化体验、产业探访、生态研学等形式,深化了闽昌两地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两岸青年的心灵契合。正如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负责人所说:"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研学之旅,更是一堂民族团结的实践课。我们将继续搭建交流平台,让更多青年成为民族团结的使者。

编辑:杨龙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