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资讯

赓续抗战精神 追逐科学梦想——乌鲁木齐市第53小学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活动

2025-09-02 00:13:28 来源:中国晨报 作者:李琬玉

  中国晨报(记者 李琬玉)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为深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明确“立德树人”与“科技育人”双重使命,9月1日上午,乌鲁木齐市第53小学以“赓续抗战精神 追逐科学梦想”为主题,举行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全体师生齐聚校园,共同开启新学期的美好篇章。

  科技迎宾暖场,活力开启新程

  典礼正式开始前,校园内早已充满科技活力。可爱灵动的机器狗准时“上岗”,在校园入口处向师生们热情“问好”,用憨态可掬的动作与互动,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迎宾”暖场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氛围,更让“科技梦想”的种子在师生心中悄然萌发。

  新生教师亮相,共赴成长之约

  开学典礼伊始,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向大家介绍了一年级的新同学们,在新的学期不惧困难与挫败,勇往直前,并脚踏实地的积累点滴进步。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小学德育副主任刘晶晶介绍了本学期的新任教师们,代表学校向他们表示欢迎,希望他们以智慧和爱心,陪伴孩子们度过未来的时光。

  庄严升旗仪式,厚植家国情怀

  典礼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拉开帷幕,护旗手们迈着坚定整齐的步伐,护送国旗走向旗杆,每一步都彰显着新时代少年的朝气与担当;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全体师生肃立行注目礼,高唱国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校园上空,爱国之情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六四中队全体队员向国旗献词,号召同学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不负韶华。优秀教师代表李晓倩老师以温暖的话语鼓励同学们在新学期深耕知识、勇于探索,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在校园新生入学活动中,一年级新生范李诺、黄煊凯、文艺清、潘奕瞳四位小朋友作为新生代表,以稚嫩却格外响亮的声音开启了精彩发言。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小学副校长张李苹表示:为深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明确学校“立德树人”与“科技育人”的双重目标,我校特举办以 “赓续抗战精神 追逐科学梦想” 为主题的秋季开学典礼,旨在通过抗战精神的宣讲与学习,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培养“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将红色精神与科学梦想结合,打破“历史”与“科学”的割裂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是知识探索,更是服务国家、抵御风险的重要力量,激发其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内在动力。

  发言中,四位小朋友分享了对校园的初印象,言语间满是对新环境的好奇与期待。同时,他们代表全体新生郑重表态:“今后会认真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学习抗战英雄的勇敢精神,长大后也想当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

  学校党支部书记杨文慧书记强调了“赓续抗战精神”的时代意义,明确了学校“立德树人”与“科技育人”的双重目标,希望全体师生以新学期为起点,传承红色基因,追逐科学梦想,共同书写53小的新篇章。

  表彰榜样聚力,展演精彩启新

  升旗仪式后,典礼进入表彰与表演环节。学校对上学年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隆重表彰,颁发荣誉证书,以此激励全体学生以优秀为榜样,积极进取、奋勇争先。表彰结束后,精彩的机器人舞蹈《好运来》惊艳登场——机器人随着欢快的旋律灵活舞动,动作整齐划一,赢得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这场充满科技感的表演,既展现了学校科技教育的成果,也为新学期注入了满满的活力与祝福。

  交警进校园,安全“第一课”

  水区交警大队南湖中队警员魏小龙说:开学啦,为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提升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水区交警大队组织民辅警走进乌鲁木齐市第53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交通安全宣讲活动,为同学们送上生动实用的“安全大礼包”。民辅警围绕“过马路如何安全行走”“乘车要系安全带”“不乘坐超员车”“骑行非机动车遵守交通规则”等核心内容展开讲解。通过现场互动问答等小游戏,让同学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交通安全知识,深刻认识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

  开学第一课,筑牢成长根基

  开学典礼尾声,“开学第一课”如期开展。六年级210名学生集中于五楼多功能厅,通过专题讲座学习交通及反诈知识,并围绕《用抗战精神点燃新学期斗志》深化理解;其余班级在班主任带领下,以《用抗战热情点燃新学期斗志》为主题,通过分享校园变化、探讨抗战精神与学习的联系、制定个人小目标等,将“铭记历史、奋勇拼搏”理念内化,筑牢新学期思想根基。

  此次秋季开学典礼,将“抗战精神”的红色传承与“科学梦想”的时代追求有机结合,既厚植了师生的家国情怀,又激发了大家的奋进热情。相信在新学期里,乌鲁木齐市第53小学的全体师生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赓续红色血脉,追逐科学梦想,在教育与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杨龙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