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资讯

致命配方,摧毁百万蓖麻田!

2025-09-09 00:28:45 来源:中国晨报 作者:--

  中国晨报(通讯员 赵霞)“兑药是按对方公司派来的技术员指导,由工人操作的。打过药就开始播种,出苗较好,5月9日我们发现地里的蓖麻苗叶片发黄、有焦叶现象,就赶紧联系那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说明了情况,让公司派人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当事人王某焦虑颤抖的说着。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片土地静默得可怕,枯黄的植株歪斜在地,零星的绿叶挣扎其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任与技术失误的悲剧。

  2025年初,胡杨河市易思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化名)与巴州晨光农业开发公司(化名)签署蓖麻种植合作协议,在协议履行过程中,晨光农业开发公司委派的技术员小张前往蓖麻地指导蓖麻种植。他提出蓖麻苗前除草方案为每亩喷施二甲戊灵250克+扑草净100克。于是在4月25日开始采用拖拉机带药罐进行喷施,4吨药罐每罐打100亩,兑药是按小张的指导,再由工人操作。

  “他们说是常规操作,我们当然信了。”易思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王某回忆道。然而两周后,田间情况急转直下。原本长势良好的蓖麻苗开始出现萎蔫、发黄,最后成片死亡。惊慌的立即联系技术指导方,对方到现场看过后初步判定为除草剂药害。后经与未喷施“扑草净”的地块相对比表现差异明显,确定是使用“扑草净”造成的。在与对方公司沟通无效的情况下,为挽回损失,王某特委托新疆臻冠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冠达公司”)进行评估鉴定。

  臻冠达公司收到委托后,于2025年5月22日、26日指派由三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和高级农艺师组成的鉴定小组前往现场进行勘验及调查。

  “被鉴定地为退耕还林地,蓖麻种植面积按80%计算。现场采用GPS定点测量的方法确定被鉴定地面积2384.8亩,蓖麻种植面积为1907.8亩。田间可见被鉴定地蓖麻大面积出现干枯、死苗现象,缺苗断垄严重,没有死亡的蓖麻植株叶片发暗、叶脉发红,没有光泽。幼苗根系根尖膨大、须根少,植株矮化,明显表现受除草剂药害后生长发育受抑制症状。”高级农艺师哈斯也提.胡萨音谈到。

  最终鉴定结果出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金梅表示:“双方签订的蓖麻种植合作协议,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按巴州晨光农业开发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种植后,田间出现死苗的原因,与使用除草剂“二甲戊灵250克+扑草净100克”进行土壤封闭防除田间杂草过程中,没有做好试验示范再推广,出现技术指导错误发生药害,致使蓖麻失去保留价值造成损失存在因果关系。由此造成的损失为4100000万元左右。”

  此次事故对于中型种植企业几乎是毁灭性打击。不仅投入的种子、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血本无归,更错过了整个生长季节,意味着整年收入几乎为零。

  “我们信任专业技术指导,却换来这样的结果,”易思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代表无奈地说,“现在不仅面临经济压力,还要担心明年的资金周转。”

  更深层的问题随之浮现:谁来为这400多万的损失负责?技术指导方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怎样的监管漏洞?

  望着这片几近绝收的土地,种植公司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不只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农业技术规范化的呼唤。希望我们的遭遇能引起重视,避免更多农户受害。”

  秋风吹过寂静的田野,枯死的蓖麻杆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提醒人们:农业技术事关生计,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这片曾经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如今只留下一个价值400万元的教训。

  专家解析:被鉴定地使用除草剂“二甲戊灵250克+扑草净100克”进行土壤封闭,用于防除田间杂草,随用药随播种,没有留安全使用隔离期,其使用方式缺乏技术支撑。加之“二甲戊灵”和“扑草净”均为选择性除草剂在棉花田登记,“二甲戊灵”通过植物幼嫩组织吸收,用于棉花、玉米、花生防除马唐、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扑草净”为选择性内吸型除草剂,通过抑制植物叶绿素合成、阻碍光合作用,用于水稻、小麦、甘蔗等防除稗草、苋菜等一年生禾本科及阔叶杂草。“二甲戊灵”和“扑草净”均没有在蓖麻田使用登记,在实际操作中更要做好试验示范再推广,稍有不慎即可造成药害,影响蓖麻正常的生长发育,药害轻的可通过加强田管,打营养药、增加水肥等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受害严重的很难解救,可造成大幅度减产,严重的造成绝收。根据田间调查情况被鉴定地蓖麻受除草剂药害后田间死苗严重,剩下没有死亡的植株叶片发暗、叶脉发红,没有光泽。幼苗根系根尖膨大、须根少,植株矮化生长发育严重不良,并且有逐渐死亡的趋势,没有继续管理的价值,已改种其它作物减少损失。

编辑:杨龙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