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芳草湖农场:棉田里的新技术
秋高气肃,云淡风轻。9月16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二连的30亩棉花试验田中,雪白的棉絮挂满枝头。这片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膜种植的棉田即将迎来丰收。值得关注的是,棉田地面上铺设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已完成70%-80%的降解。
“今年4月,我们与芳草湖农场首次合作,在这片30亩试验田采用‘节水滴灌+厚度1.2丝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创新方案进行棉花种植。目前棉花即将进入采收期,从植株长势和地膜降解效果来看,实验达到了预期目标。”在试验田边,大禾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锃介绍道。
与传统PE塑料地膜不同,全生物降解地膜以淀粉、纤维等生物材料为主要成分,通过水、光照和微生物分解三重机制实现降解,其中微生物分解和水分解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数据显示,试验田里自4月10日种植覆膜后,全生物降解地膜在6月20日仍处于功能期,外观完好,保墒、促苗、抑草、保肥等效果显著;而到9月中旬,其降解率已达70%-80%,虽然地面仍可见片状残留,但地膜的物理强度完全消失,最终经土壤翻耕后可实现100%降解。
试验田种植户牛连兵每天都到棉田里观察记录,他对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表现赞不绝口:“从保墒保温、抑制杂草,到降解后水肥利用率、透气性的提升,效果都十分出色。更重要的是,棉花采摘后无需进行地膜回收,直接节省了机械和人工成本。”他坚定地表示:“明年不管别人用不用,我肯定还要继续用全生物降解地膜。”
试验田的成果见证着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新疆棉区的适用性,更为解决地膜残留污染和治理难题提供了新路径。相较于传统PE地膜回收难、易造成“白色污染”的问题,全生物降解地膜实现了“从土壤中来,回土壤中去”的绿色循环,这一科技成果将为兵团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蓝本”。
编辑: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