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资讯

匠心独运绘“枣”业新篇--新疆红枣协会有机枣园李根旺的种植实录

2025-09-19 12:30:31 来源:中国晨报 作者:--

  中国晨报(通讯员 赵霞)在新疆这片被戈壁与绿洲交织的广袤土地上,红枣产业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疆红枣协会有机枣园管理者李根旺,用二十载的坚守与创新,在红枣种植领域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他不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见证者,更是绿色生态种植理念的践行者与领航者。

“扎根枣园:从‘门外汉’”到‘土专家’的蜕变”

  2005年,不惑之年的李根旺毅然决然地投身红枣种植事业。面对当时技术落后、病虫害频发、产量低下的困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片土地结出金灿灿的有机果实。”没有种植经验,他就从零学起;缺乏专业知识,他就四处拜师。田间地头成了他的“第二课堂”,农业书籍成了他的“枕边书”。他白天穿梭在枣林间,观察枣树的生长习性,记录每一棵枣树的细微变化;晚上,他挑灯夜读,钻研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为掌握修剪技术,他多次前往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虚心向专家请教,甚至自费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摸索与实践,他逐渐从“门外汉”蜕变为当地闻名的“土专家”。

“科学管理:打造有机红枣的‘金字招牌’”

  作为协会有机枣园的管理者,李根旺深知“绿色”是产品的生命线。他始终坚守“敬畏自然、尊重科学”的理念,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有机种植管理体系,让红枣种植实现了从传统到生态的华丽转身。

  他常说“土壤是作物的命根子”。每年秋收后,他都会带领团队对枣园土壤进行深翻,并大量增施秸秆和红糖与裂果枣发酵搅拌成的生态有机肥,同时采用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不足1%提升至3%以上。如今的枣园土壤,松软肥沃,仿佛一块块“会呼吸的海绵”,为枣树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在病虫害防治上,他摒弃了传统“大水漫灌”式的农药喷洒,而是巧妙构建起一套生态防控体系。引进蚯蚓改良土壤技术,建立起了完整的有机种植体系。虽然产量在初期有所减少,但红枣的品质却大幅提升,糖分、水分含量远超普通红枣。枣园周边种植了紫花苜蓿等蜜源植物,吸引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安家落户”;同时,定期释放赤眼蜂等益虫,以虫治虫,有效控制了红蜘蛛、枣瘿蚊等害虫。此外,他还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让枣园远离了化学农药的污染。

“精准灌溉: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

  南疆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李根旺深知“节水就是增效”。他积极推广滴灌技术,根据枣树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时间。与传统漫灌相比,节水率达4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升30%,真正做到了“省水、省肥、省力、增效”。

  从花期管理到果实采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有机生产标准。他亲自制定《有机枣园管理技术规程》,从修剪整形、疏花疏果到果实套袋,都明确了具体操作规范。在疏果环节,他要求工人严格把控留果量,确保每棵枣树负载合理,颗颗红枣都能汲取充足的养分。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新疆红枣协会的有机红枣以“果形饱满、色泽红润、口感甘甜”享誉市场。

“传承与创新:让红枣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李根旺的心中,有机种植不仅是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更是对每一个品尝到它的人的一份承诺。他常说:“只有真正的有机,才能种出最好的红枣!既是红枣,更是良心。”为了确保每一颗红枣都符合有机标准,他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从种植、管理到采摘、加工,每一环节都详细记录,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可追溯。每一批红枣上市前,他都会亲自监督品质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必须全部合格,方可贴上有机认证标签。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执着坚守,让新疆红枣协会的有机红枣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健康之果”。

“枣园里的追梦人:乡村振兴路上的执着坚守”

  如今的李根旺,不仅是新疆红枣协会有机枣园的管理者,更是当地红枣产业的“带头人”。二十年的坚守,协会和有机枣园收获了无数荣誉:自治区先进集体荣誉蝉联十五年、全国有机认证十三年……面对这些,他总是谦虚地说:“这些荣誉属于所有奋斗在这里的人。”而今,年逾七旬的李根旺依然每天穿梭在枣园里,琢磨着如何进一步提升红枣品质。在他的努力下,新疆红枣协会的有机红枣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新疆的一张“红色名片”。

  望着枝头沉甸甸的枣果,李根旺的眼中充满希望。他说:“红枣是新疆的特色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名枣园管理者,我有责任也有信心,带领更多枣农种出更好的红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在这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枣园里,每一颗红枣都承载着他对土地的深情、对品质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坚信,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新疆的红枣产业定能结出更多“致富果”,让更多农户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记者手记:

  采访李根旺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朴实的笑容和谦逊的态度。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新时代农业人的担当。他的工具箱里,既有传统的修枝剪,也有先进的检测仪器;他的管理理念中,既有对传统农耕智慧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科技的拥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新农人”:他们扎根土地,情怀深远;他们传承匠心,勇于创新;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枣”业传奇。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李根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才越走越宽,乡村振兴的画卷才越来越美。

编辑:杨龙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